文章
健康百科
養生菜餚
養生訣竅
中國腦梗死患者越來越多,為啥?廚房里的3種調料濫用或是幫兇
2023/06/17

今年28歲的小李,是一家公司的程序員,雖然平時熬夜加班比較多,但他自認為自己的身體一直都比較健康。然而,最近的他卻在一周內住了兩次院,而且都是因為 腦梗塞

第一次病發時,小李還在上班,好端端的突然頭痛不已、口齒不清,被同事送到醫院后診斷為急性腦梗,好在及時進行了 顱內血管取栓手術,非常順利,住了幾天院就出院了。

可出院沒幾天,小李在家吃飯時再次突然癱倒在地,而且 肢體偏癱、意識不清,家人急忙撥打了急救電話,送醫后,醫生在閉塞血管處放置了支架,經過積極治療后,小李順利出院。

不過因為小李的工作經常需要久坐、熬夜,發生腦梗的幾率很高,醫生叮囑小李平常一定要多注意。

一、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患腦梗?

腦梗又名 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腦血管疾病。由于腦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內膜損傷等導致 腦動脈管腔狹窄,再加上局部血栓導致動脈閉塞加重,從而引發 腦組織缺血、壞死、缺氧,就可能引起神經功能障礙。

《中國卒中報告(2022)》顯示,我國年齡50歲以下的出血性卒中病例中男性占比21%,女性占比13.3%,缺血性卒中50歲以下的男性占到9.2%,女性占比4.7%。不光老年人會被腦梗盯上,如今的腦梗越來越年輕化了。

那為什麼越來越多年輕人得腦梗了?或與以下4個不良習慣有關,年輕人要盡早改正。

經常熬夜: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馬帥指出,經常熬夜會導致 生物鐘紊亂,熬夜時 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狀態,很可能會引起心源性猝死。

長期吸煙:《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中指出,有證據能表明吸煙會誘發冠心病,煙草煙霧中的一氧化氮、尼古丁等物質會誘發心律失常,還可能引起心力衰竭。

久坐不動:北京地壇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張強表示,久坐不動的人血液循環減慢,血液粘稠度會增高,時間長了很容易被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盯上。

飲食不清淡:喜歡吃甜食、高膽固醇食物的人, 血液更容易變得粘稠,血流就會變慢,更容易被腦梗盯上。

二、睡覺時出現5個癥狀,當心是腦梗來襲

腦梗來臨時,身體會出現一些異常癥狀,如果睡覺時出現下面五個癥狀,要警惕是腦梗來臨的信號。

1、頻繁打哈欠

大部分時候,人在身體疲勞、睡眠不足時會打哈欠,這是缺乏氧氣的表現,但如果頻繁出現打哈欠的情況,可能是 腦部缺氧所致,如果好端端的頻繁打哈欠,要警惕是 腦動脈堵塞引起了大腦缺血,一定要引起重視。

2、肢體麻木

肢體麻木也可能是大腦缺血缺氧的表現, 大腦缺血缺氧后無法控制四肢,就可能影響四肢的運動,不明原因的 肢體麻木要警惕腦梗來臨。

3、頭暈頭痛

頻繁出現頭暈頭痛癥狀,要警惕腦部缺血、缺氧,最好盡快就診排查。

4、視力突然下降

如果突然出現眼前一片黑,不久后又會慢慢恢復正常,除了 眼部病變外,也有可能是腦梗的征兆,腦部缺血會影響視網膜,引起視力下降。

5、單側流口水

無故單側流口水,很可能是腦梗引發的 中樞性面癱所致,除了流口水還可能會有嘴眼歪斜等癥狀。

三、吃出來的腦梗,3種調料濫用或是幫兇

腦梗的發生與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有關,有些腦梗是吃出來的,下面這三種調料或是幫兇。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徐浩指出,少吃鈉鹽有助于降低血壓,而高血壓與動脈粥樣硬化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聯,同時也是腦梗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平常要少吃鹽。

糖分吃多了一方面會轉化成脂肪,增加肥胖的幾率,另外會導致血糖升高、血液粘稠,還可能增加血管堵塞的風險,更容易被腦梗等疾病盯上。

油脂攝入過多會導致血管中甘油三酯的沉積,促進血液粘稠的發生,增加腦梗的發生風險。

不光老年人會被腦梗盯上,年輕人患腦梗的也越來越多了,像久坐不動、經常熬夜等不良習慣,都會增加腦梗發生的風險。平常要少油少鹽少糖,飲食清淡一點,盡量降低被腦梗盯上的風險。

心臟決定壽命!建議中老年:別太省錢,多吃這4樣,越吃心臟越強
2023/11/15
這4道菜寄生蟲含量最多,醫生從來都不吃,嘴再饞也要忍住別吃!
2023/11/15
通便食物排行榜公布!藏在身邊的天然「通便果」不是香蕉而是「它」
2023/11/15
什麼時間量血壓最準?醫生提醒:有3個最佳時間,很多人都白測了
2023/11/15
人老了,不在于運動,不在于喝水,過了60歲,請牢記4項長壽準則
2023/11/15
吳孟達肝癌離去!醫生提醒:此癥多是「拖出來的」若身體2處「發癢」要及時檢查肝!
2023/11/15
小腿突然抽筋! 千萬別以為只是「缺鈣」 是身體給你的警示!
2023/11/15
107歲沒三高!全靠一碗兩塊錢的「它」 一吃通便「二吃護眼」三吃降壓
2023/11/14
11點後睡的人,白開水裡一定要加一點它!讓肝越來越好!
2023/11/13
退休醫生再三警告: 中風前3天, 睡覺會出現這個警告 ! 早1天發現都能救命,可惜很多人都錯過了
2023/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