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走路時,會出現膝蓋一彎,腿發軟,想跪下去的情況,這種現象俗稱為腿打軟。不少人總是習慣性地認為是缺鈣所導致,尤其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缺鈣確實會引起腿部肌肉乏力的現象,但也分很多種情況,腿軟除了缺鈣,也可能是疾病發出的預警信號。
膝關節是人體內 最復雜、最大的關節,主要負責 運動和 承載體重,但它是體內 最容易受損的關節之一。生活中一些不良的習慣,如 長期久坐久站、過度運動、蹺二郎腿、運動不當等,都可能導致其出現磨損。
此外,膝蓋突然發軟除了缺鈣之外,也可能是以下疾病發出的信號。
1、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是大腿骨和小腿骨關節面之間的兩個纖維軟骨板,具有減少震蕩、潤滑關節、吸收熱量等作用。當 半月板損傷后,會出現 關節疼痛、腫脹、積水等癥狀,持續發展會有 打軟腿、關節卡住的表現。經常打籃球、進行劇烈運動的人群,出現半月板損傷的風險較高。
2、骨質增生
隨著年齡的增加,關節上很容易出現骨質增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骨刺。 早期骨刺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癥狀,隨著病程不斷發展骨刺會脫落形成游離體,當其正好游走至關節間隙時,則容易引起 關節疼痛、周圍組織痙攣的癥狀出現,該癥在中老年女性身上相對多見。
3、滑膜炎
不少中老年人都喜歡步行、爬山、蹲起鍛煉等,但這些鍛煉會導致膝關節反復受到摩擦,容易讓關節囊充血、肥厚,繼而發生滑膜炎癥。具體表現為 膝關節疼痛、腫脹積水,且癥狀會反復發作,后期會覺得膝關節不斷打軟,正常的活動都可能會受限。
4、髕骨軟化
隨著年齡增加,體內的髕骨可能會出現退化,在走路時就容易有打軟腿的癥狀。
5、腦梗塞
腦梗會導致腦部的血液循環受阻,大腦對于肢體的支配能力會下降,處于身體末端的腿部更容易受影響,在走路的時候很可能會有不平衡、膝蓋發軟的癥狀。
運動有益健康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人害怕在運動時膝蓋被過度磨損,在運動還是不運動間舉棋不定,那運動到底還要不要做呢?
2017年,一項發表在美國醫學權威期刊《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志》的研究表明: 久坐比跑步更傷膝蓋。
該研究共對17項涉及11.48余萬人的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結果發現 競技跑步者關節炎發生率為13.3%、久坐不動的人發生率為10.2%,而健身跑步的人群關節炎的發病率僅有3.5%。對此研究人員認為,過量的健身跑步可能會誘發關節問題,但普通的健身跑步,對關節健康是有好處的。
而久坐不動會導致膝關節軟骨的正常營養代謝出現障礙,大量的代謝廢物無法及時排出,讓軟骨無法及時吸收營養物質與氧氣,容易引起功能性障礙發生。
上文提到,膝關節的磨損與日常的多種行為相關,這幾件事如果你還在做的話,一定要盡快改正。
1、突然劇烈運動,不做熱身
運動前沒有熱身運動,尤其是本身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群,會給膝關節帶來巨大的壓力,其發生損傷的風險也會成倍上升。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且運動前要充分熱身。
2、久坐不動,愛蹺二郎腿
久坐不動會導致膝關節處的代謝以及血液循環速度變慢,膝關節長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活動容易功能下降。而蹺二郎腿也會無形中增加膝關節的壓力,增加關節軟骨的磨損。
3、負重爬樓梯和爬山
本身爬樓梯和爬山時膝關節就需要承受較大的壓力,再增加重量的話無疑是在雪上加霜,會增加關節損傷的風險。
4、經常在水泥地上跳繩
水泥地面在落地的時候無法對沖擊力帶來緩沖,會給膝關節帶來較大的壓力。跳繩時最好選擇塑膠跑道,或者是在墊子上跳,對于緩解膝蓋壓力有一定好處。
5、長期穿高跟鞋
有研究發現,穿高跟鞋上下樓梯時,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7~9倍,且穿高跟鞋會促進女性的膝關節軟化,增加膝蓋損傷的機率。
膝關節對于我們的健康而言非常重要,一旦其出現功能性損傷,可能會讓正常的活動都受影響,所以日常一定要多保護膝關節,上述的這些不良習慣要及時改掉。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