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廁所便血不是痔瘡嗎?怎麼會是直腸癌啊。」62歲的吳先生難以置信。
吳先生近幾個月來經常 出現排便次數增加、便血的癥狀,原先他以為是痔瘡發作了引起的,就吃些藥,但吃了藥還是沒能緩解。并且癥狀還越來越嚴重了,除了不停跑廁所, 腹部還會劇痛,嚴重影響到了正常生活,不得不去醫院做檢查。
經檢查發現吳先生腸道內存在一個 直徑5cm的腫塊,考慮是直腸癌,且病程已經不是早期狀態。
在詢問過往史時,醫生得知 他在15年前的體檢中發現腸道內有5mm的腺瘤樣息肉,但當時身體沒有任何不適癥狀,所以他沒有當回事,這麼多年來一直沒有復查過。就這樣放任不管十多年,5mm的息肉整整長大了10倍,成為50毫米的病變。
對此醫生覺得十分惋惜,如果在發現息肉后吳先生可以定期復查,也許就不會發展成癌癥,但如今說什麼都晚了。
腸息肉指腸粘膜受到刺激后出現的異常增生,是腸道內的異常贅生物。 臨床上將息肉分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三種。那是不是所有的腸息肉都會發展成腸癌呢?
重慶圣佑肛腸醫院胃腸科主任醫師黃顯凱醫生表示, 并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演變成癌。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一般為良性,發生惡變的可能性極低。而 腺瘤性息肉發生惡變的風險相對較高,包括有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等,其中絨毛性腺瘤息肉的惡變風險最高,10年內的惡變風險可達到40%。
早期息肉還很小的時候一般是沒什麼癥狀的,當息肉持續長大或者已經開始惡變的時候會出現以下4種癥狀,建議及時去醫院檢查,排除病變可能。
1、便血
腸道內出現異常病灶后很容易引起便血癥狀出現, 一般為間斷性的少量出血,血液會附著在糞便上。發展到后期時,可能會有大出血的癥狀表現。
2、大便習慣改變
腸息肉存在于結腸遠端且體積較大的話,很容易會誘發便秘癥狀。也有部分患者 會有腹瀉或腹瀉便秘交替出現的癥狀。
3、腹痛
部分患者會有彌漫性腹痛癥狀出現,在排便時、便后癥狀會加重。
4 、帶蒂息肉脫出肛門
一些患者體內的病灶位置較低,日常在排便時會有病灶脫出肛門外的癥狀,但該癥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痔瘡。
其實不僅僅只有腸道會長息肉,身體其他部位比如胃,膽囊,子宮,聲帶等等都會長息肉,那這些部位長了息肉會癌變嗎?要不要切除?
腸息肉
當發現腸道內存在息肉時,一般是建議在結腸鏡下直接切除。尤其是一些 直徑>2cm、貼著腸病生長、多發的息肉,惡變風險較大,更需要盡早進行切除。
胃息肉
發現胃息肉后, 是否進行切除需要根據息肉大小、性質以及數量等決定。一些單發性的小息肉,通常是建議在胃鏡下直接切除進行活檢。而對于一些多發性息肉,則建議切除最大的息肉,并對其他小息肉取組織活檢。如若活檢結果為腺瘤性息肉的話,則建議完全切除,其他良性息肉,則可以定期隨訪。
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如果直徑<1cm,一般無需進行切除,每半年隨訪一次即可。但 如果單個息肉>1cm、短期內快速發展、合并慢性膽囊炎,符合其中任意一條都需要盡早對息肉進行切除。
子宮息肉
罹患慢性宮頸炎的患者很容易出現宮頸息肉,如果息肉體積較小的話,一般是建議定期隨訪。 但對于直徑>1cm,或短期內快速發展的息肉,則要及時進行手術。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表明,1/3以上的癌癥可預防,腸癌就是其中之一。在預防腸癌上,除了遺傳因素無法改變外,在生活方式上是完全可以做到改變的。日常生活注意這4點,可以大大降低息肉癌變風險
1、45歲后建議做一次腸鏡
大量研究表明,約80%以上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這個過程一般需要5~10年,如果能在早期及時發現息肉并及時切除,就能有效阻斷其演變成腸癌。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楊輝教授表示,發現結腸息肉和結腸癌最有效的一個檢查就是做結腸鏡檢查。建議45歲的人,無論有沒有癥狀都應該做一次腸鏡檢查,而如果是高危人群則應該40歲后每年做一次腸鏡檢查。 符合以下任何一項即為腸癌高危人群:
大便潛血陽性 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病史 有腸道息肉史 本人有癌癥史 符合以下任意兩項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等。
2、規律排便
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對于腸道健康很有好處,建議早晨起或早餐后去廁所排便,上廁所時不要帶手機,每次排便的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
3、適當運動
運動可促進胃腸道蠕動,減少有害物質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還可以預防便秘。建議每周至少進行3~5次的運動,每次運動時間不少于30分鐘。
4、調整飲食
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高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谷物等,少吃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
當發現體內存在息肉后也不用過分擔心,遵醫囑進行進一步處理就行,切不可認為身體沒有不適癥狀就無需隨訪檢查或是進行切除,否則很可能會將小病拖成大病。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