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劉大爺尤其重視養生,他的座右銘就是「千金難買老來瘦」,覺得瘦一點的人身體好。
大約從三個月前開始,劉大爺發現自己的體重突然下降了, 從130斤下降到不到100斤。他還以為是自己控制體重起了成效,但隨之而來的是身體一系列的不適癥狀,近期連 吞咽口水都變得困難。
家人見狀帶著他去了醫院檢查,經檢查發現劉大爺的食管下方有個巨大腫物,隨后被確診為 食管癌,且已經 發生了淋巴轉移。由于劉大爺 長期控制飲食,導致身體營養不良嚴重,無法耐受外科手術治療,只能通過姑息治療來緩解癥狀。
這個結果讓劉大爺傻了眼,難道瘦反而不是件好事嗎?
「千金難買老來瘦」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還有不少人和劉大爺一樣,把這句話當成座右銘,然而老年人真的是越瘦越好嗎?
2022年4月,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施小明團隊發表在權威期刊《自然·老化》上的一項為期20年的前瞻性隊列研究指出, 年齡>80歲的老年人,超重或輕度肥胖可能會更長壽。
該研究共對1998-2018年生活在我國的2.7萬余名 年齡>80歲的老年人進行了調查,收集了受試者的體重指數(BMI)、死亡年齡以及原因等數據。
研究發現:
BMI在24~31.9的老人壽命最長,全因死亡率、心血管以及非心血管死亡風險均最低。 與正常體重(BMI18.5~23.9)的老年人相比, 體重較輕(BMI<18.5)的老人死亡風險和失能風險會增加30%左右,輕度肥胖的老人風險則會下降20%左右。
對此,研究人員認為與超重、輕度肥胖的老年人體內營養狀況更好相關,營養狀況好所帶來的好處遠大于危害。
這項研究表明, 正常體重范圍內,對于沒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而言, 體重輕度肥胖或并非壞事。相反,體重過低反而可能帶來「肌少癥」,危害更大。
北京食品學會老年食品與健康專委會主任委員王國義表示,老年人胖一點更能耐受疾病帶來的身體消耗。 太瘦的老年人,體內往往存在 肌肉、骨量減少,更容易引起 免疫力下降、體力下降,發生跌倒、感染、死亡的風險均會上升。
那過了60歲以后,如何衡量自己胖瘦程度?
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方式是使用BMI(體重品質指數)來判斷,具體的計算方式為 BMI =體重/身高的平方(國際單位kg/㎡)。
根據上述的中疾控調查研究顯示, 老年人的體重指數在24.0左右壽命更長。換算一下,一個60歲, 身高為170公分的男性,體重70公斤左右最合適。身高160公分的女性,體重為62公斤左右較為合適。
圖源:網絡 體重對照表
不達標的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該如何管理好體重?
加強肌肉
人在40歲左右會開始肌肉減少,70歲之前每10年會丟失8%左右,隨著肌肉量的流失,會導致骨質疏松發生,而這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主要誘因之一。
對于老年人而言,增肌十分關鍵。而 增肌的主要手段就是運動,建議每天至少快走30~40分鐘,過程中會覺得腿部肌肉有微微的乏累、酸痛。有條件的也可以去健身房進行器械、負重鍛煉來增肌。
飲食均衡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消化吸收能力會逐漸下降,更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建議老年人要 增加蛋白質的攝入,適當多吃魚蝦、禽肉、大豆類食物等。同時要注意增加維生素、類胡蘿卜素、歐米伽-3多不飽和脂肪酸、硒等元素的攝入,多吃果蔬。
很多人感慨,年紀一旦上來了,身體健康也開始頻繁亮起紅燈,尤其是人到中年之后,各種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都開始上升,有時甚至會影響到日常活動能力。
2022年,《中華流行病學雜志》發布的我國成年人過早死的三大疾病分別為 心血管疾病、癌癥、呼吸系統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占比達到了49.7%,接近一半的數值。
1、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誘發原因就是 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內存在斑塊后,會導致血管發生堵塞,氧氣和血液的正常運輸通道被切斷,容易引起下游組織缺血缺氧,誘發心梗、腦卒中發生。
除動脈粥樣硬化外,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還與 年齡增加、高血壓、2型糖尿病、肥胖等因素相關。
2、癌癥
老年人為什麼容易患癌的具體原因目前尚不明確,但有學者認為 與細胞需要一定時間才能累及到足夠的致癌突變以及老年人免疫下降,更容易發生突變且難以及時修復相關。
相較于年輕人,老年人 暴露于致癌環境下的時間會更長,且不健康生活方式帶來的傷害也會逐漸累加,很可能在老年時期一并爆發。
3、呼吸系統疾病
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等均屬于呼吸系統疾病,這些疾病特別容易發生在 冬天,尤其是 老年人身上更為常見。
在寒冷天氣下,支氣管的防御功能會顯著下降,容易引起支氣管平滑肌收縮,繼而誘發感染。
對于老年人來說,不建議盲目追求瘦,很多時候瘦并不見得是好事,可控范圍內的微胖反而對健康有益。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