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長輩群里開始流傳著這樣一種說:「菜販子會用甲醛浸泡蔬菜,這些菜有毒,他們自己都不吃!」這一類說法更是在網上廣泛傳播,嚇得人心惶惶,連吃菜都「不安全」。那這個甲醛菜到底是怎麼回事,今天小九就來和大家探究一下。
甲醛是世衛組織「欽點」的 一類致癌物,是 裝修中經常會使用的化學原料,多數情況下以 氣態形式存在,當環境內溫度升高時會發出刺激性的味道,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下,不僅會 導致身體不適,還有可能致癌,這也是為什麼新裝修完的房子需要通風一陣子后再入住的原因。
那蔬菜中的甲醛到底又是怎麼一回事?其實, 蔬菜中的甲醛可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兩種,內源性甲醛是 蔬菜生物代謝過程中 自身產生的,含量十分有限,不會影響健康;而外源性甲醛則是食物 加工、運輸以及銷售過程中人為產生的,這是造成食物 甲醛污染的主要誘因。
不法商家在蔬菜內添加甲醛是為了減少長途運輸發生的腐爛,同時還可以讓蔬菜根部變白,品相變好。但這是違法行為, 我國食品法明確規定,甲醛不得以任何形式添加在食品內。
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小心吃了甲醛菜,對人體有危害嗎?
對于這個問題其實無需過多擔心, 甲醛的危害主要在于吸入,吃下去少量的甲醛不會導致身體急性中毒。且甲醛使用濃度在0.1%左右即可起到防腐作用,這個量是非常少的。
甲醛本身易揮發,在運輸、儲存、清洗以及烹飪過程中大部分都會揮發到空氣內,最終能進入人體的量微乎其微。
這時候有人會說了, 那萬一吃下去比較多的甲醛,會不會導致急性中毒?
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有研究發現,不考慮其他食物內的甲醛攝入時, 每日至少需要吃44kg的蔬菜才能達到急性中毒的量,顯然這是難以做到的。
關于甲醛菜的傳言有非常多,其中這四種蔬菜是傳言最多的,到底這些蔬菜還能不能吃?
1、菌菇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兩位農科專家曾根據權威的農業行業標準《NY/T 1283-2007香菇中甲醛含量的測定》對各類食用菌進行甲醛含量測定,結果顯示為白玉菇0.11mg/kg、蟹味菇未檢出、舞茸菇0.49mg/kg,幾款菌菇內的甲醛量均很輕微,且這些甲醛是植物自然代謝產生的,不會威脅健康。
2、發白的豆腐
傳言稱商家為了讓豆腐的品相更好,會違法在制作過程中添加甲醛。其實, 豆腐的顏色與原料凝固劑的種類相關,在合法的前提下也可以讓豆腐變白,單純依靠豆腐的顏色來分辨是否有甲醛,并不科學。
3、塑料膠帶捆綁的蔬菜
超市里經常會看到一些蔬菜用膠帶捆著,有人說這些膠帶的甲醛含量極高,食用后會導致身體中毒,甚至會致癌。
其實這些膠帶和我們日常使用的沒有太大區別,是涂過粘合劑的塑料膜。 國家對于膠帶也有相關標準限制,符合標準的產品不會存在安全問題。且 膠帶與甲醛之間并沒有很高的聯系程度,其在自然環境下釋放大量甲醛的可能性極低。即便是膠帶上真有甲醛,買回家后經過清洗、烹飪,殘留的量也非常少,不會威脅健康。
4、娃娃菜
早前的確有曝光過甲醛娃娃菜的新聞,但對此我們無需過多恐慌。甲醛易揮發且溶于水,即便是包裝時娃娃菜蘸了甲醛,但在運輸、售賣過程中, 甲醛基本上已經揮發掉,如果擔心有殘余甲醛,食用前可以多清洗多浸泡,此外,加熱后甲醛也會揮發。
雖說通過食品攝入的甲醛不會給健康帶來過大威脅,但我們還是要盡可能去避免,學會這幾招可很大程度減少甲醛攝入。
到正規市場上購買
購買食材要去正規的超市或市場,這樣購買到問題蔬菜的風險會更低一些。
食物要清洗干凈才吃
烹飪食物前要對食物充分清洗,甲醛易溶于水,必要時也可以浸泡一會。
食物要完全加熱后再吃
甲醛也有不耐熱的特點,在烹飪時要注意完全加熱,可降低風險。
食物多樣攝入
日常購買食材要盡量多樣化,避免只吃某一種食物,這樣做可減少食物中毒的風險。
甲醛雖然是明確的一類致癌物,但對此也無需過分恐慌,日常做好上述的幾點,即可可以很大程度規避食品內的甲醛傷害。
代表者: 土屋千冬
郵便番号:114-0001
住所: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
資本金:2,000,000円
設立日:2023年03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