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健康百科
養生菜餚
養生訣竅
腸癌多半是拖出來的!醫生:身體出現3種異常,最好去查一下腸鏡
2023/06/17

林大爺今年73歲,相較于同齡人身體一直很健康,沒有被慢性病困擾。近兩個月來,他身上 頻繁出現腹瀉癥狀,去家門口的診所看病說是腸胃炎,連續輸了一個多月的液,但癥狀沒有絲毫緩解。

女兒見狀不對帶著他去了醫院檢查,經檢查發現林大爺下腹部有明顯腫物,肛門指檢時也發現 腸道內有一個表面凹凸不平、活動度差的腫塊,考慮是直腸癌。后續經過進一步的PET-CT檢查,確診為 直腸癌,且已經發生了盆腔轉移。

但由于就醫的時間過晚,林大爺已經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機會,只能通過保守治療來延長生存期……

一、腸癌,大多是「拖」出來的

罹患腸癌后,身體會發出一系列的異常信號,如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等,但這些癥狀 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其他病癥。即便是出現了便血,也有很多人會先入為主認為是痔瘡引起。再加上,腸道所處的位置尷尬,檢查時需要做腸鏡,不少人會因為抗拒檢查而不及時去醫院。

數據顯示,腸癌的發生與腸道內存在息肉有直接關系,但 息肉發展到腸癌需要幾年到數十年時間不等,在這中間只需要進行一次檢查,一般就可以預防其發生癌變。但很多人就是抗拒檢查,發現息肉后也不愿意進一步處理或隨訪,以至于 讓良性疾病一步步拖成了腸癌

此外,有研究發現腸癌的發生與不良習慣之間存在直接關系, 經常久坐的人群罹患腸癌的風險會增加40~50%

二、身體出現3種異常,盡早做腸鏡檢查

蓋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胃鏡室主任王慶基提醒,當身體出現這幾個癥狀時,需要高度警惕是腸癌來襲。

1、腹部腫塊

約有半數的腸癌患者會有該癥狀出現,不過在病程早期一般難以發現。隨著病程發展,病灶越來越大,觸摸腹部時都可能會有明顯的腫塊出現,一般 腫塊質地較為堅硬,且按壓時會有疼痛感

2、腹痛

結腸的位置與闌尾較為靠近,在其受到癌細胞侵犯時可能會出現疼痛感,但疼痛感很容易與闌尾炎相混淆。對此要多加注意,發現異常后及時就醫,不要妄下結論。

3、排便習慣或大便性狀發生變化

罹患結腸癌后,腫塊會侵占腸道內的空間,繼而讓 大便變細、不成形,部分患者會有排便習慣改變的癥狀,可能為 腹瀉、便秘,也可能是二者交替出現。病程發展到后期時,還會有異常的 便血表現,與痔瘡不同的是,腸癌引起的便血多會附著在糞便內部,且顏色較深。

三、李院士:做一次腸鏡,或能保五到十年不得腸癌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曾在2019年世界物聯網大會—智慧健康發展峰會上公開發表講話: 「45歲以上的人群,如果沒有做過腸鏡檢查,一定要盡快做一次,做一次可管5年、10年不得結直腸癌」

很多消化道癌癥在早期沒有任何癥狀,等到出現癥狀時,病程往往已經發展到了中晚期。而臨床上很多腸癌是由息肉逐漸演變而來的,這中間不是一兩個月或一兩年能達到的, 周期大約需要十五年時間。在這中間僅需要進行一次腸鏡檢查,就可以預防其演變成癌。

而結直腸癌在50歲以上人群身上較為高發,所以建議45歲左右的人群盡早進行篩查。

大部分人對腸鏡較為抗拒,是覺得尷尬且痛苦。

對此,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潘戰和指出,腸鏡檢查的確會給身體帶來一些不適感,如做檢查之前需要服用瀉藥,過程中需要用一根導管進入腸道內,異物入侵身體肯定會帶來一些不適感,但這種不適感是大部分人可以耐受的。

如果實在覺得害怕的話,也可以選擇 無痛腸鏡,相當于睡一覺起來檢查就結束了。但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無痛腸鏡,請聽從醫生安排。

身體有明顯癥狀或需要篩查腸癌的人群,建議盡早去醫院進行檢查,腸癌是可預防的,而且早發現早治療,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心臟決定壽命!建議中老年:別太省錢,多吃這4樣,越吃心臟越強
2023/11/15
這4道菜寄生蟲含量最多,醫生從來都不吃,嘴再饞也要忍住別吃!
2023/11/15
通便食物排行榜公布!藏在身邊的天然「通便果」不是香蕉而是「它」
2023/11/15
什麼時間量血壓最準?醫生提醒:有3個最佳時間,很多人都白測了
2023/11/15
人老了,不在于運動,不在于喝水,過了60歲,請牢記4項長壽準則
2023/11/15
吳孟達肝癌離去!醫生提醒:此癥多是「拖出來的」若身體2處「發癢」要及時檢查肝!
2023/11/15
小腿突然抽筋! 千萬別以為只是「缺鈣」 是身體給你的警示!
2023/11/15
107歲沒三高!全靠一碗兩塊錢的「它」 一吃通便「二吃護眼」三吃降壓
2023/11/14
11點後睡的人,白開水裡一定要加一點它!讓肝越來越好!
2023/11/13
退休醫生再三警告: 中風前3天, 睡覺會出現這個警告 ! 早1天發現都能救命,可惜很多人都錯過了
2023/11/13